
老實說,Canon最近幾年的保守作風真是的讓人有點擔心,推出的產品規格總老跟不上其它品牌的腳步,又沒什麼新鮮的話題可以炒作。以這次專業隨身機首度使用24mm鏡頭規格來說, Canon 的用家雖是期待已久,但是,去年七月發表的 Panasonic LX5 早已採用24 mm鏡頭,Canon 足足晚了人家一年。更別提一些較低階的消費機早都全面換裝24mm鏡頭了,這些只說明了,問題不在技術,而是願不願意的問題。
這幾年賣的嚇嚇叫的EVIL機(或稱MILC機)如 Panasonc 的 GF 系列,Olympus 的 EP 系列,Sony 的 NEX 系列產品以輕便易攜的特性,不同於以住傳統的攝影方式,讓一些從未深入接觸攝影的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樂趣,成功的讓這些菜鳥公司開拓了另一個相機市場,即使是以保守著名的 Nikon 也忍不住下海,在今年推出了 J1 及 V1 來應戰,目前只有老大哥 Canon 還不動如山,也是主流品牌唯一在EVIL市場缺席的廠家,Canon 在想什麼?
Canon之所以按兵不動,或許和它先前深耕135mm全幅機的發展策略有關,因為這和 Nikon 遭遇的處境相同,這兩大品牌幾十年來的經營發展,全世界都已經有了以億萬計的使用群以及龐大的鏡頭資源,為了要穩住客戶,並且延續原本的生產線,所以以135mm相機規格作為發展方向是可以理解的。只是這幾年的市場出了一些變化,讓這些老大哥們一時反應不過來。 Panasonic 、Olympus 及 SONY 這些新手公司反倒是沒什麼包袱,重新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結果,反而改變了生態。在這裏,我想要提出和大家一同討論的是,在廠商一味灌輸使用者高畫質,高規格相機觀念的同時,這些傳統相機大廠是不是根本忽略了:攝影其實也可以是很有趣的。


為什麼要提到手機呢?就印象所及,手機的畫素和畫質不是不如傳統的數位相機嗎?這是個好問題,現今來說,的確是如此,但是重點是,究竟要多少畫素才夠用?這和十年前,數位相機慢慢在蠶食掉傳統相機市場時,大家心中的疑慮是一樣的,那時曾有人提出,數位相機必須要到達2000萬像素時,才能取代傳統相機。結果事實上是,還沒到1000萬像素時,傳統相機就已經忍不住說拜拜了。答案很簡單,也就是大家目前所熟知的,數位影像有著便於編輯,傳遞,複製,成本極低的特性。所以這不是數位取代了傳統,而是應用取代了傳統
當然,以單眼數位相機的條件,不管是在畫質上或是一些專業級的應用上,都不是智慧型手機能夠相比擬的,而我也不是要大家相信手機能夠取代單眼相機。但是如果能讓這兩者結合,會不會出現比現在更有趣的應用方式呢?各位別忘了,Apple 也不是一開始就作手機的公司喔!但是 iPhone 的出現,將音樂、遊戲、應用軟體,還有網路合而為一的應用,重新界定了手機不只是手機的概念。其實大家有興趣,可以去翻翻資料,Apple 產品向來用的就不是市場性能最強悍的規格,但為什麼總能打敗那些規格高過於它的手機,屢屢創造話題呢?
![]() |
RICOH GXR 模組是個很有趣的設計, |
眼尖的朋友可能已經看出了一些端倪了,其實,我指的就是應用、整合、分享。這幾項元素,我在現有的相機產品規格上還看不出來,RICOH 的 GXR 本來有些機會,很可惜!整個來看,反而是智慧型手機都一一俱備了這些元素。各位別誤會了,我不是在推銷手機的好,其實我在前段提過,產品的規格早已不是重點,問題在於廠商是不是能夠跳脫「作一台相機」的思維, Apple 所強調的 Think Different 是一個很有趣的註解。不管是我們稱呼它為「手機」也好、是「相機」也好,這些都只是我們給予這些功能載具的名詞。不怕你笑,我倒是很想看看,未來有那麼一天,我可以把手機插進單眼相機當作螢幕及儲存的記憶卡,拍完之後,還可以很快的利用手機的通訊功能傳送圖片到雲端作儲存,影像處理或是社群分享。也許在這個世界上的某個角落,有著這麼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正在努力的實現這樣子的想法,我和大家一樣期待那一天的來臨。
![]() |
iPhone 接上單眼鏡頭的另類運用 |
0 意見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