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vember 05, 2011

一個富而好藝的社會

一筆外國人的捐款造就美國富藝社會

這篇文章非常值得生活在「台灣」這個過度功利導向,卻極端欠缺文化藝術素養地方的社會菁英份子,認真且嚴謹的思考台灣未來方向!


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斯博物館群,是美國最大的文化組織,總計擁有:十七座大型博物館、九個大型研究中心、一個國家動物園;每年超過三千萬訪客,其前研究員Riccardo Ciacconi 榮獲2002年諾貝爾獎。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廣場,西邊是華盛頓紀念碑,象徵行政權力,東邊是國會大廈,象徵立法權力。而分佈在國家廣場兩側的一座座博物館,幾乎都隸屬於史密斯博物館群。除了高大寬敞、導覽貼心、參觀免費的各種公開展示活動之外,背後更有一群優秀的科學家與藝術家致力於相關研究,顯示出驚人的規模與活動力!(電影「博物館夜驚魂」1和2集中的場景就屬於史密斯博物館群)

創始人James Smithson 1765年生於英國,1829年死於義大利。1826年他寫下一份遺囑將遺產留給唯一的姪子,若姪子無後代,指定將贈與美國政府,用於在華盛頓特區成立史密斯博物館群組織,且成立宗旨必須為「致力於知識的創造與傳播」,然而史密斯本人終其一生沒到過美國。

1835年其姪子21歲英年早逝,沒留下子嗣。美國政府經過三年的纏訟,在遺產所在地的英國地方法院打贏官司,並變賣遺產換成約值五十萬美金的金幣,運回美國。其間年輕的美國國會曾經為此爭議不休,甚至混亂期間還發生烏龍事件,國會將這筆捐款用來購買州債券,卻血本無歸。所幸參議員亞當斯〈後來擔任總統〉仗義執言,痛批此種不負責任的行為,之後除了立法恢復本金五十萬美元外更加計利息。若非此舉,史密斯博物館群可能已胎死腹中。1846年美國國會終於通過「史密斯組織法」。

史密斯博物館群帶來的啟示

史密斯博物館群是一個美麗心願的實現,也是歷史上報酬率最可觀的投資之一

〈一〉高尚情操配合完善的制度

例如若是捐贈指定給政治不清明的國家,五十萬早已煙消雲散。在當時若非亞當斯仗義執言,痛斥國會辜負遠方友人的美意,也不會有今天的史密斯博物館群。而其公開透明專業管理的精神與制度,確保永續經營。

〈二〉民間熱烈捐助維持活力

其年度收入約七億美元,有64%來自聯邦政府之預算撥款,16%來自民間捐款20%來自政府的委託研究與投資收益。民間捐贈每年達一億五千萬至兩億美元,被用來從事具創新性的研究教學活動。沒有聯邦政府的強力財政支援,不收費的博物館根本不可能存在;沒有具公信力的財物控管機制與專業管理執行力,民間不可能熱心捐輸與注入活力。進而在學術研究、創新展覽與教育活動上獲得如此傑出的成就。

〈三〉拋磚引玉開啟其他捐贈

最大的文化組織來自外國人的捐贈,無疑刺激美國人的自尊心。二十世紀美國企業紛紛加入「富而好藝」的行列,最有名的例子是「國家藝廊」的成立,金融家Andrew Mellon於1936年將畢生收藏贈與國家,並捐款建造美術館。其捐贈條件為美術館不能以他命名,應稱為國家藝廊;日後該藝廊增添收藏品品質必須類似於他的捐贈,以維持收藏水準。其無私的義舉得到其他富豪的響應,國家藝廊因此成為美洲收藏最精的美術館。Mellon的無私、謙遜及對品質的堅持,樹立了可敬的典範;「國家藝廊」聳立在史密斯博物館群旁,也由聯邦政府補助基本營運費用,亦不收門票。

邁向富而好禮的社會

史密斯博物館群與後續捐贈者,對美國知識社會的永續經營開出一帖充滿理想的處方─增進與傳播知識,打造富而好藝且樂於分享的社會。Smithson的託付在一個具有誠信情操的社會中開出燦爛的花朵。這些成果不只是奇妙的緣份,也見證高貴情操及良好制度缺一不可的管理精義。

台灣五十年來的經濟發展,造就了新興的富豪階層,對部分有人文關懷的企業家而言,賺錢並不難,花有意義的錢才難,這點出政府與民間必須攜手合作,才能打造永續經營的文化藝術組織。 

節錄自商業周刊862期   劉順仁 副教授文章

接力收看 牧羊神的文章 http://magz.roodo.com/article/907

0 意見:

Post a Comment

STAY WITH US

 
;